小型真空冷冻干燥机(简称“冻干机")广泛应用于实验室样品(如生物制剂、食品、药材、微生物等)的脱水保存,其核心原理是在低温真空环境下,使样品中的冰直接升华成水蒸气,避免样品因高温融化或氧化而破坏。以下是详细的操作流程,帮助确保实验安全与冻干效果。
操作流程(以实验室小型冻干机为例)
小型冻干机操作分为预处理、预冻、真空冻干、后处理四个核心阶段,具体步骤如下:
1. 样品预处理:确保样品符合冻干条件
冻干前的样品状态直接影响最终效果,需先完成以下准备:
样品选择与分装:
选择含水量较高(通常>70%)、热敏感或易氧化的样品(如酶制剂、水果块、细菌涂片);
将样品分装至冻干专用容器(如西林瓶、培养皿、冻干托盘),要求:
样品厚度≤10mm(过厚会导致升华速度慢、内部结冰融化);
颗粒/块状样品需均匀平铺,避免堆叠;
液体样品(如菌液、药液)需提前确定是否需添加保护剂(如甘露醇、蔗糖,防止样品结构坍塌)。
容器清洁:所有接触样品的容器需清洗、烘干(避免残留水分影响真空度),无菌样品需额外灭菌(如高温高压灭菌后冷却)。
2. 预冻:将样品中的水完整冻结(关键步骤)
预冻的目的是将样品中的自由水转化为稳定的冰晶(避免后续真空环境下样品融化),需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:
预冻方式选择:
方式1(内置预冻功能机型):直接将样品容器放入冻干机的冷阱托盘,启动“预冻模式",设定温度(通常为-40℃~-60℃,需低于样品共晶点5~10℃,共晶点可通过仪器测定或查样品手册,如血清共晶点约-25℃);
方式2(无内置预冻机型):先将样品放入超低温冰箱(-80℃)或液氮中预冻2~4小时(直至样品全部冻结,内部无液态水),再快速转移至冻干机冷阱(避免样品回温融化)。
预冻判断标准:样品表面坚硬、无柔软区域,敲击容器时发出“清脆声响",确保冻结深度达样品中心。
3. 真空冻干:升华脱水(核心阶段)
预冻完成后,启动真空系统和加热系统,分“升华干燥"和“解析干燥"两步:
升华干燥(去除自由水):
启动真空泵,将系统真空度抽至10~50Pa(真空度越低,升华速度越快,需根据样品调整,如热敏样品真空度可稍高);
启动加热系统,将冷阱托盘温度缓慢升至“升华温度"(通常为-20℃~-10℃,需低于样品共晶点,避免冰晶融化);
持续时间:根据样品量和厚度,通常2~8小时,观察冷阱内壁(水蒸气凝结成霜,霜层不再明显增厚时,升华干燥结束)。
解析干燥(去除结合水):
升华干燥结束后,逐步提高托盘温度(如升至0℃~30℃,具体需参考样品耐热性,如蛋白质样品温度不超过25℃);
维持真空度(可适当降低至5~10Pa),促进样品中与分子结合的水分解析;
持续时间:1~4小时,判断标准:样品重量不再变化(称重法)、样品呈疏松多孔状(无黏连)。
4. 后处理:样品保存与设备清洁
样品取出与保存:
关闭加热系统,先缓慢向系统内通入惰性气体(如氮气,防止样品氧化),待真空度降至大气压后,打开舱门;
快速取出冻干样品(避免样品吸潮),立即密封(如西林瓶压塞、铝箔袋真空包装),储存于低温干燥环境(如4℃冰箱,长期保存需-20℃)。
设备清洁与维护:
关闭真空泵,断开电源,待冷阱温度回升至室温后,清理冷阱内壁的霜(可用干布擦拭,或启动“化霜功能"后排水);
擦拭舱门密封圈、托盘表面(避免样品残留污染);
检查真空泵油位(油位低于刻度线需补充专用真空泵油,油色浑浊时需更换)。